[摘要] 本文在主体性教学理论、元认知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的基础上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自学探究,解决问题,能力训练,反馈评价五个环节实施问题----建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 问题----建构教学模式 学习能力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和人才的科学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我国传统的课程教材与时代的需求产生很大矛盾,2006年秋季开始,江苏省普通高中全部投入了新课程改革实验,新一轮课程改革所体现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同和实践。《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标准》强调:“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学习,才能促进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的。因此,构建符合学习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成为我们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
一、问题----建构教学模式的含义
问题—建构教学模式,就是通过构建问题情境或问题的展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问题的解决。通过自学探究,讨论分析,归纳总结,能力训练等几个环节完成对新信息的意义和原有认知结构的双向构建。它是以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根本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二、理论依据
1、主体性教学理论
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认识和发展的主体。一切教育的影响作为外部客体的东西,只有通过学生主体活动才能内化为主体的素质。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指导者,学生是自我发展的参与者,是积极的探索者和创造者。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交往关系。这种教学能让学生逐步由以教师指导学的“他主学习”走向独立自学为主的“自主学习”,最后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目的。
2、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活动并不仅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知过程,而且是一个对该过程进行积极的监控调节的元认知过程。元认知不但直接参与了认知过程,而且制约着认知水平的发展和提高。只有将学习活动中的认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培养统一起来,知识和技能才能获得效率,学习能力才能获得提高。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老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建构主义强调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变成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指导者。
三、教学程序
问题----建构教学模式,以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作为根本的出发点,以问题的探究和解决为突破口,着眼于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把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思维训练的策略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素质结构,为学习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础。本文以人教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一目为例,简述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形成求知欲望,主动调动智力因素,使思维活动进行和谐交流。课前,教师要依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基。芰λ胶徒萄谌,制定出体现知识能力,价值观协调发展的教学目标。为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还要提出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问题,编辑远远超出课本信息量的资料库,设计化解知识障碍,提供思维方法的帮助,并将这些内容有机地编制在计算机程序中,设计成人机交互型的学习课件。
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创设以下情境,同时学生思考问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情境一:秦朝疆域图及北伐匈奴,南征百越,设郡县进行管理的相关史料。
情境二: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依次展示长城,灵渠,圆形方孔钱,小篆,量器衡器等相关图片。
情境三:秦律中的有关内容。
情境四:陈胜、吴广起义的史料。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既要设计好问题,还要善于引导学生直接参与问题的设计,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比教师提问学生更有意义,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更有促进作用。因为学生是否学会提出问题,是他们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问题和保护学生发问的积极性,还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和活动环境。